新闻中心

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

2016-9-1 15:18:13浏览次数:

    “创新驱动”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共性需求,加快创建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


一、计划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规划》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将建设“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未来五年行业的一项重点任务,计划“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聚焦行业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服务,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机器人专业研发设计人才,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


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到“十三五”末:


    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主要技术指标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将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


    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也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以上。


二、尽快建立健全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一直以来,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机器人标准的制定主要有等效采用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内相关标准委员会组织编撰等方式。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并不完善,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国内对相关标准的需求。


    由此,《规划》将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十三五”时期机器人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加快建立完善合理的国内机器人标准化组织,按照产业发展的迫切度,研究制定一批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三、加快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建设


    “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以下简称‘国评中心’),实现机器人机器关键零部件性能检测能力,及可靠性和安全性能评价能力,推广机器人评价、认证体系”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机器人领域提出的一项战略保障,这一决定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有着决定性、主导性作用。


    在我国,目前只有一些国际上电器产品的通用安全认证或TüV德国莱茵TIIS防爆认证等可适用于评价机器人的某些方面性能,国内还无机器人产品及关键部件的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国评中心建设既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机器人各个环节的问题,指导机器人从材料、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系统集成的研发;又可规范国内机器人的质量体系和标准,推动国内机器人产业向上游有序发展;通过数据对比,还便于行业开展有针对性、差异化的研发,实现超越。


    2015年3月,国评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总部设在上海,并在广州、重庆、沈阳等地设立分中心,同时在产业基础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芜湖、北京两地建立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国评中心将在机器人标准的制修订、机器人及相关部件的检测、机器人检测仪器和设备的校准、机器人产品准入制度、机器人相关信息的发布和技术培训、机器人技术的国际国内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为机器人制造行业、机器人应用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


四、着力推进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距工业强国尚有约10倍的增长空间。巨大的增长空间孕育着世界最大市场,随着机器人在汽配、电子、家电、纺织、食品等工业领域,以及助老助残、公共安全、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我国人均拥有机器人的密度将大幅提高,预计未来5-10年间我国机器人市场将达到千亿规模。


    通过典型行业示范应用,能够在各细分领域迅速形成示范效应,既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也有利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示范工程主要面向两个层面,一是着眼于国内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半导体等典型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重大问题,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完成30个以上典型领域机器人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并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五、研究制定行业规范条件


    规范的市场秩序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下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支持下,机器人产业在我国迅速升温,并开始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很多企业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通过购买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便开始上市销售,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质量难以保证。各地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重复建设隐忧显现。


    据工信部初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各类机器人企业总计在800家左右,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行业总体规模较小,仅在千亿元左右,产业集中度很低。调查结果还显示,地方政府建设热情过高,仅2014和2015两年就出台了77项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多达42个。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我国机器人产业很有可能步上风电、光伏产业后尘,在低端产能上无序扩张,形成泡沫,最后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进而制约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完善制度体系防范产业无序竞争势在必行。通过制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和认证采信制度,将促使资金、人才等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对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并有望在年内发布。


   为保证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规划》从财税金融、市场环境、人才培养等六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1、一是在央地统筹发展方面,国家层面将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形成政策合力;地方层面应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园区发展机器人产业集群。

    2、二是在财税支持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研究逐步取消机器人整机进口关税减免政策,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水平。

    3、三是在投融资方面,我们鼓励各类银行、基金在业务范围内支持机器人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与机器人企业成立利益共同体实现长期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进行海内外并购,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

    4、四是在净化市场环境方面,既要通过制度手段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服务机构的作用,以搭建平台的方式服务全行业。

    5、五是在人才支撑方面,要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 管理、操作、维修等各类人才,吸纳海外机器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6、六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要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检测认证等多方面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并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技术合作,提供系统集成、产品供应、运营维护等全面服务。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一年,在《中国制造2025》和《规划》的支持引导下,在“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新的突破。